诗2023

评分:
0.0 很差

分类:纪录片 中国香港 2023

导演:许鞍华  

排序

播放地址

剧情介绍

《诗》(Elegies)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,是一部以香港诗歌和诗人为主题的深情作品。影片通过镜头记录了几位与香港有着深厚渊源的诗人,他们在生活、政治、文化变迁中坚守诗意,展现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柔。这不仅是一部关于“诗”的电影,更是一部关于“人”、关于“城市”的影像散文。 剧情概述与剧透解说 影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,分别聚焦不同背景、不同命运的诗人,展现了他们如何用诗歌对抗现实的荒凉与压迫。 第一部分:老友重聚,诗是日常 开篇,许鞍华亲自拜访几位长期居住在香港的老诗人,如淮远、饮江、邓阿蓝、马若等。她像一位老朋友般坐在他们的客厅里,听他们谈诗、回忆往事,甚至调侃生活琐事。比如淮远笑谈拔鼻毛和打蟑螂之间的两难选择,这种生活化的场景打破了人们对“诗人”的刻板印象——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文艺符号,而是真实生活在街巷之间、面对柴米油盐的普通人。 这一部分还特别追忆了已故诗人西西和也斯。通过旧照片、影像资料以及朋友们的讲述,观众得以窥见他们生前的风采与精神世界。尤其是西西朗读自己作品的画面,令人动容。这些片段不仅是对逝者的致敬,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挽歌。 第二部分:黄灿然——隐居的自由灵魂 影片的重心落在了移居深圳的诗人黄灿然身上。他是一位性格自由、不拘一格的诗人,远离喧嚣的都市,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。他在城中村的小屋里写作、翻译、散步,生活简单却充实。黄灿然曾在片中幽默地说:“别人是政治流亡,我是经济流亡。”这句话既是对现实的调侃,也道出了许多港人离散的无奈。 影片记录了他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,也展现了他对诗歌的执着。他的诗作被多次朗诵,尤其是那首《哀歌》之七,在片尾作为画外音缓缓响起,为整部影片定下了沉静而忧伤的基调。黄灿然的部分是最具个人色彩的,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代表了一种“出世”的选择,也让人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。 第三部分:廖伟棠——入世的呐喊者 与黄灿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廖伟棠。他是一位活跃于台湾的诗人,同时也是一位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者。他频繁往返于各地讲学,兼顾家庭与社会责任,是一个典型的“入世型”知识分子。他的诗充满激情与批判性,常关注社会议题与身份认同问题。 廖伟棠的部分节奏较快,信息量大,但也因此显得略显说教。有观众评价他“无趣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是当代最具公共意识的诗人之一。他对诗歌的理解不仅是艺术表达,更是社会介入的工具。他的存在让影片更具现实关怀,也让观众看到诗歌在公共空间中的力量。 尾声:城市即诗,诗即人生 影片结尾没有宏大的结论,只有许鞍华本人低声诵读黄灿然的诗句,仿佛是对整个城市的低语告别。正如她在一次映后访谈中所说:“这部片子献给这座城市。”它没有直接谈论政治,却处处透露出对香港当下处境的关切;它没有刻意煽情,却在细节中流露出深深的乡愁与失落。 主题解读:边缘的草,顽强的生命力 《诗》不仅仅是一部纪录诗人生活的纪录片,它更像是一封写给香港的情书。在影片中,许鞍华通过对诗人们的追踪与对话,描绘了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城市的精神面貌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“小人物”——诗人、译者、文学爱好者,正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。 影片反复强调“边缘”这一意象。诗人在主流社会中往往是边缘的,而香港本身也在全球化与政治变迁中日益边缘化。但正如片中所言:“边缘的小草,在生活压迫挣扎的同时,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。” 观众反响与影评精选 偏时差(短评):“比海水变蓝好看多啦……Ann的出镜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。” 廖伟棠(片中人物):“這是一首香港人一起寫的杜伊諾哀歌。” 慕(短评):“黃燦然部分有趣……廖偉棠是真的無聊+說教。” 昨夜新地樂:“熟悉的鰂魚涌街景 達明和鄧小自如起來的一起出現算是彩蛋吧。” :一部写给城市的哀歌 《诗》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,许鞍华以极简的方式呈现了诗歌与人生的交织,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情感切面。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好看”电影,却足够真诚、动人。影片没有给出答案,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:在一个不断失去的城市里,我们还能靠什么维系记忆与情感? 也许,答案就藏在那一句句轻声吟诵的诗句中。 推荐几部类似《诗》的纪录片 添加影片的拍摄背景介绍

猜你喜欢

评论加载中...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25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